2017年11月4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7年第三次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附一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副主任郑劲平教授、34个分中心代表以及相关合作单位代表与会,会议由郑劲平教授主持。
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组织《慢阻肺药物临床试验规范》定稿审议
简文华博士进行临床研究数据系统信息采集流程演示
推进会以研讨座谈形式召开,主要围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临床试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定稿审议、大数据系统信息采集流程演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数据建设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临床研究中心三级网络单位战略部署以及官网共建、通讯期刊联合发布事宜。
会上,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组织《规范》定稿审议,会前中心已根据各分中心临床研究专家、国家药审中心专家以及杂志社编辑部的审稿意见、建议进行了反复多次的修改。会议中各参会代表对拟定稿的《规范》均无其他异议,决定近期正式投稿,发表后将有利于规范我国慢阻肺临床药物试验,对提高我国临床研究质量将有积极意义,也可作为国家药审中心对慢阻肺药物临床试验审议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临床研究中心2017年第二次工作推进会(CTS2017)上提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数据建设框架理论,经过一个多月的系统测试和运行,在这次会议上由简文华博士进行慢阻肺大数据系统全流程的演示。该系统经过1年的研发和整合,突破了肺功能检查数据的互联互通及质控评估,丰富了不同诊疗业务系统的信息获取及对接途径,整合了院内、院外患者全景数据,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利用的效率,并实现临床诊疗数据链——定义、获取、存储、安全、管理、挖掘及应用全流程的驱动。在研发的初步阶段,部分功能尚待进一步的加强,例如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类别、数据挖掘的深度等方面,但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将大大地提升临床科研效率,把当前杂乱无序甚至处在休眠状态下数据池有效激活,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实现临床医药技术创新转化。
而后会议现场就临床研究数据系统信息采集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数据建设框架协议方面进行研讨,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新教授提出,近日复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大数据管理伦理委员会即将推进医疗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中心牵头研发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希望中心能够与医院相关部门和工作团队进行沟通。解放军福州总医院赖国祥教授指出,信息安全还是医院层面以及我们所顾虑的核心问题,希望能够有相关的医疗法律顾问提供意见。会场并提供了现场模拟演示。
慢阻肺大数据系统全流程的现场演示
在临床研究中心三级网络单位战略部署研讨研讨环节,郑劲平教授指出中心原有的网络单位已形成“项目协同网络”和“区域协同网络”两种类别。其中典型的项目协同网络为肺功能诊断技术规范化培训网络、咳嗽诊治及实验室检查推广网络,以及分中心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物联网医学研究网络和肺部小结节临床研究网络等,而区域协同的典型为贵州省人民医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的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网络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时国朝教授发言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新教授发言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赖国祥教授发言
研讨会现场
会上,由临床中心的罗文婷医生对中心的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心通讯期刊的情况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心-分中心-网络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网页端宣传平台和新媒体微信资讯推送平台都将联合34家分中心共同建设发展,宣传页面升级改版,2018年1月即将推出全新界面和内容版块,敬请关注!
罗文婷医生对中心官网、微信公众号、期刊作简介
会议最后,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总结并指出,国家科技部已将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序列建设发展,但目前尚未能常态化地提供运行经费支撑建设发展。自2013年获批成立以来,广医附一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做了不少工作也获得有价值的、值得被肯定的成果。
很多事情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不被看好,但只要它的目的是好的,团结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做出来,最终还是会被认可的。譬如近期中心发表的“早期慢阻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历经八年,从项目的策划设立、基层患者的接触和筛选,试验药物及对照药的准备、临床病人的最终随访、研究结果的监察等,都克服了不少的困难。开展研究条件艰苦,起初也不被看好,但坚持下来做到首次在国际上证实:患者在无症状期早诊早治,有可能使病程显著逆转、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这是典型的案例。
此外,国家对临床研究,特别是增大投入到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更有利于实现创新医药技术成果转化。我们也向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提出能够对临床研究中心实现常态的日常运行经费支持的愿望。非常感谢各分中心与会代表能够聚集一起探索中心的推进工作,相信我们能够做出成绩,能够做得更好!
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作研讨会总结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