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4肺移植-云山论坛在广东横琴召开
发布: 2024-10-23

    2024年10月11日-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广州国家实验室、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守护健康·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呼吸健康大会在广东横琴盛大召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鑫教授致辞


    肺移植手术是胸外科领域高难度的顶尖手术之一,肺移植作为终末期COPD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提高。今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突破技术壁垒,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下的双肺移植手术。非气管插管技术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有效避免呼吸机带来的肺损伤、膈肌功能下降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和肌松药的使用,有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本次盛会上,特设了“肺移植—云山要点”分论坛,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肺移植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实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韩威力教授,介绍了本院的围绕手术期管理经验。围手术期管理,从技术路径来看,一是要加强感染排异的预警和非药物治疗,建立标准化围术期检验、检查流程,避免过度的检查;二要设定标准化、个体化检查和治疗介入手段。三要提高科学用药水平,选择恰当的抗感染的启动时期、高效的给药工具和恰当的停药时机。同时,患者的术前免疫状态、感染状态评估也很重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汉宇教授分享了其对患者在肺移植手术后手术室内气管拔管方案的研究。他表示,早期拔管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通气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更少,胃肠道生物细菌的定植更少,减少移植后对吻合口的压力、泄漏风险。另外,可以减少镇静麻药对病人的影响,让病人早点康复,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出院费用、出院时间。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坤鹏教授做了MDA5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的免疫状态特征的主题报告。MDA5患者术前主要的免疫功能依赖B细胞的功能及数量以及CD8的T细胞,所以手术时要根据淋巴细胞数目酌情考虑。另外,术后T细胞功能迅速恢复,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活跃,所以一定要当心基因排斥反应,如果B细胞过度活化的就可能导致MRI的发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桂林教授介绍了所在医院成功实施的基于自主呼吸麻醉技术的肺移植实践,和Tubeless技术自主呼吸相比,机械通气对病人是很大损伤。2024年6月至8月,团队做了25例肺移植,其中自主呼吸19例,这些病人都是在手术室清醒后带着无创呼吸机返回ICU,出院时间比以前缩短了,有1例病人术后10天出院了,恢复得很不错。

    随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鑫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柯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广健教授分别对四位讲者的内容进行了点评。徐鑫教授感谢张坤鹏教授提供的上海市肺科医院MDA5诊疗经验。柯立教授认为,一个医院在推行非插管麻醉时,可以先在普通的胸部手术中开展,熟练后再拓展到肺移植领域。张广健教授表示,减少插管对肺部是很好的保护,手术经验显示,这些患者恢复速度明显加快,但需要麻醉科作出相关支持。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吴波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儿童肺移植领域的实践经验。他表示,有时儿童肺移植是儿童晚期肺病治疗选择的唯一选择,肺移植要做好细致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并发症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他详细分享了儿童肺移植生存率、禁忌症、围手术期管理、早期ECMO、液体管理、AKI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感染防范等方面的经验。

    中日友好医院陈文慧教授,详细讲解了支气管镜在肺移植中的应用。她指出,支气管镜检查在肺移植全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肺移植术后,支气管镜要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清理血块、做感染评估。支气管镜监测分为两方面,一是常规随访监测,二是临床指导监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稷教授分享了肺移植手术后的AMR体液性排斥反应诊疗策略。DSA进入体后有一个演变过程,一般手术后出现快速短暂上升,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消失,其原因可能是浆细胞发生凋亡。一般患者体内有三种模式,一是持续存在的术前DSA,二是逐渐消退的术前DSA,三是新生的DSA。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杜鑫淼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詹伟锋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璐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练巧燕教授围绕上述专家报告开展探讨。杜鑫淼教授表示,AMR对于临床是非常有效的,只有理解发病机制,才能从临床诊断、治疗角度给予病人更适合的治疗。王璐琳教授指出,想抑制术后DSA,早发现、早诊断非常重要,每个病人都需要在术前针对高危因素做充分评估。练巧燕教授说,临床AMR要使用免疫吸附血浆置换,清除DSA,使用CD20单抗,在急性肺损伤时还要使用大剂量激素。詹伟峰教授强调,AMR干预并不能改变组织损伤,只是去除抗体。

    上海交通大学周文勇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供体源感染是肺移植的新挑战,如果供肺中明确了感染或者在供肺当中灌洗中发现有CRE定植,或者病人存在血源性感染,则供肺不适用。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健教授做了关于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的实验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简易的大鼠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模型。研究结果显示,VV ECMO组大鼠在转机60分钟和120分钟时动脉氧分压显著高于转机前,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低于转机前,表明VV ECMO有效地提高了氧合作用,确定VV ECMO可改善油酸所致的大鼠ARDS损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将教授介绍了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发展的前沿内容以及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平台进展。这个灌注系统不仅提供肺和心脏的功能,还能加入肾脏、肝脏、胰腺、体脏功能。团队与“真健康公司”合作,开发了初代的LIVES机型,第一例做的是DCD猪肺实验,这是灌注前的,在体外灌注修复了2个小时,修复后的供体较修复前有很大改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晓华教授、彭桂林教授对分别对周文勇教授和黄健教授汇报内容做出提问。最后徐鑫教授做论坛总结,他指出早期从事移植工作的医生大多以外科背景为主,随着该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一代的陆续加入,大家不仅需要继续深耕临床实践,还需兼顾基础研究这时,除了要一手做临床,另一手也要会做基础,这样才能把肺移植做得长久、做得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