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沈华浩
前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

    在难治性哮喘、慢性咳嗽、肺部感染、肺部疑难、危重症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很深造诣。长期从事慢性气道疾病研究,主要学术成绩和贡献:1、在国际上率先阐明嗜酸细胞与哮喘发病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是自1879年发现哮喘患者存在嗜酸细胞增高现象以来,第一次有关嗜酸细胞可直接引起哮喘发病的研究报道;提出哮喘骨髓发病新机制,完善哮喘发病机制理论和防治策略。发现糖皮质激素、外源性IL-17等可通过抑制CD34+祖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治疗哮喘新机制;首次报道生命早期多次小剂量接种卡介苗可长期预防小鼠哮喘的发生;率先将细胞凋亡诱导剂应用于重症哮喘治疗的研究。2、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了“胸闷变异性哮喘”:在发现首例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哮喘病例后,提出这一不典型哮喘新类型,完善了哮喘的临床表型和诊断体系,使这一类患者长期误诊漏诊的情况得到改善。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前任主席Irwin、我国钟南山院士针对该研究专门撰写述评。写入我国教科书《内科学》,被中国肺功能指南引证。3、气道损伤与修复调控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阐明mTOR-细胞自噬通路对环境污染颗粒诱导气道损伤的调控机制并提出干预靶点;首次证实在传统的细胞DNA复制期之外,DNA复制还出现在细胞有丝分裂期,并发现后者是维护肿瘤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机制,这一发现挑战了经典的细胞分裂理论,将对包括核酸修复、复制和肿瘤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CI收录105篇,累计IF 400。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AJRCCM、Autophagy、J Immunol、JBC、Allergy等发表研究论文71篇。其主要成果被Nature、Science、Nat Rev Immunol等杂志引用。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哮喘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院Fellow。主编国内第一本《哮喘手册》,牵头2015年版我国哮喘指南并参与我国多项呼吸疾病指南的修订。培养研究生80余名,其中博士和博士后3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