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全国创新团队新突破:“无管”微创手术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
发布: 2021-11-08

 

    每年的11月,被定为全球肺癌关注月,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链接:顶天立地为人民!中心钟南山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直以来致力于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分子发病机制与早期防控。近日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肺癌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该团队一项关于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生存结果的研究。

    本项研究针对无管胸腔镜手术(Tubeless VATS,下简称无管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远期生存效果进行了循证医学倾向性匹配分析,并证实无管手术有望为浸润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长期生存效果。本研究通讯作者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

 研究在线发表 

扫描上方二维码阅读研究原文

    在传统的胸腔镜微创手术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肌松药物、大量A片类镇痛药的使用会给患者带来麻醉相关负担,造成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气道相关损伤、肺泡气压伤、记忆损失、围术期血栓、术后康复速度慢等。

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的“麻醉相关负担”

    为实现“微微创”手术及快速康复,何建行教授团队在中国大陆率先开展了“无管”手术,即术中不使用气管插管、不使用肌松麻醉药,从而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链接:“大道至简今极致,Simple to Simplest”第一届国际无管微创胸外科手术学习班)。如今的无管手术,也是自1996年他们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的无气管插管-针型胸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团队既往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RCT)研究发现, 这种无管技术可减少近一半镇痛药物的使用。另有研究证实,无管技术可以改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康复体验,减少术后血栓及感染导致的心、肺、脑、肝、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减少术后住院天数及麻醉医疗费用,让患者能更安全、经济地接受胸外科手术治疗。

“无管”技术的优越性

    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无管”技术显著提高了肺癌患者围术期的生活质量,加速了患者康复。然而,“无管”技术是否能改善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效果,目前尚欠缺证据。针对这个问题,何建行教授团队从6800多例患者中匹配了接受肺癌根治术的400例患者进行循证医学倾向性匹配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接受无管手术的患者相较于接受传统插管麻醉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更长,特别是III期肺癌患者因无管手术获益最为明显。

    为了进一步比较开胸手术、传统腔镜微创手术以及“无管”手术对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研究又纳入一个开胸组的队列进行三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结果显示:

·相比传统微创手术,“无管”手术可以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提升7.5% 

·相比开胸手术,“无管”手术可以令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16.9%

    关于“无管”技术,除了上面提到的无气管插管、无胸腔引流管、无尿管特点外,术中还会减少近一半A片类麻醉药、多处使用局部阻滞麻醉(包括肋间神经阻滞、胸壁伤口周围阻滞、胸膜喷洒、迷走神经阻滞等),避免了患者围术期全身和手术局部的高反应性, 降低了炎症反应,这也是无管技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效果的潜在机制。

    尽管这是一个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但“无管”手术能带来更好远期生存的效应仍值得关注,具体的机制则有待研究团队进一步的研究。

何建行教授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何建行教授团队领衔国内外共86个中心,针对无管手术治疗肺部磨玻璃结节(GGO)发布专家共识。共识旨在规范和推广无管技术的应用,以期令早期肺癌手术可以早日成为日间手术、患者可以极快地康复。

    从本研究来看,“无管”手术延长了患者的长期生存,这是更为重要的,同时有待更大规模的实践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