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关伟杰教授团队:支气管扩张重叠综合征临床分型的新发现
发布: 2025-04-30

    近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伟杰教授团队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关联(CBA)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叠(ABO)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ia(JCR Q1,IF:8.7)和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JCR Q2,IF:4.1)。团队研究通过非监督分型方法,揭示了两类最常见的支扩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异质性,为精准化诊疗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

 

    支扩症、COPD和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三大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尽管病理机制各异,却常“两两共存”——重叠综合征。这些患者的疾病负担相对于单病患者更重,临床预后更差。CBA患者在临床实践中,气流受限会加重黏液清除障碍,而支扩症的慢性感染又可驱动COPD急性加重。而在ABO患者中,过敏性炎症与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交织,导致症状复杂化、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然而,既往研究多将重叠综合征患者排除在单一疾病的研究之外,导致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严重不足。 

    针对上述临床痛点:团队开展的两项研究均比较了与单一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通过两步聚类法揭示了重叠综合征的临床亚型。这两项研究填补了重叠综合征分型领域的空白,研究提示未来可通过精准分型,实现从“对症治疗”到“对型管理”的跨越。 

 

【研究设计】

 

    两项研究均基于住院患者数据库,采用了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在CBA研究中,团队纳入了2017-2020年间住院的292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5158例COPD患者及1219例CBA患者;ABO研究则聚焦于2015-2020年住院的292例ABO患者、901例哮喘患者与1192例支扩症患者。研究利用两步聚类分析法,结合决策树算法在独立验证集中检验分型的稳健性,确保了分型结果的可靠性。 

图1.CBA患者入组和数据分析流程图 

 

图2.ABO患者入组和数据分析流程图 

关键发现: 

1.疾病严重程度显著增加: 

    无论是COPD还是哮喘患者,合并支扩症后,其疾病严重程度更高。CBA患者相较于单纯的COPD或支扩症患者,病程更长、肺功能损害更严重、静脉抗生素使用率更高。 

    ABO患者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更高、肺功能损害程度更高(如FEV1%pred),且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分型驱动精准管理 

①COPD-支扩关联(CBA)研究: 

    通过两步聚类法,识别出5种CBA亚型,包括以中重度支扩为主(CBA-MS)、频繁住院(CBA-FH)、细菌感染显著(CBA-BI)、少住院且无细菌感染(CBA-NB)、过去一年无住院或细菌感染的亚型(CBA-NHB)。其中,CBA-MS、CBA-BI和CBA-FH亚型的在住院及ICU转入风险显著高于CBA-NHB,CBA-FH预后最差,需强化抗菌治疗与气道管理。 

 

图3.CBA临床分组预测方案及各分组的主要临床特征 

 

②哮喘-支扩重叠(ABO)研究: 

    通过两步聚类法,发现了3种ABO临床亚型,即以哮喘症状为主导(ABO-A)、以支扩症特征占优势(ABO-B)、同时存在哮喘和中重度支扩症的亚型(ABO-S)。与ABO-B相比,ABO-A和ABO-S血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更高、肺功能更差、住院时长更长,且在2年随访期内再住院风险显著增加。

 

图4.ABO临床分组预测方案及各分组的主要临床特征


    这两项研究加深了临床上对支扩重叠综合征的认识,特别是支扩严重程度、近期住院情况、痰培养结果等关键因素在重叠综合征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针对不同临床亚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治疗效果。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特别是气道菌群特征),有望完善对支扩重叠综合征的管理,优化诊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获益。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潘翠霞

*广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师从关伟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支扩重叠综合征、支扩纤毛病变。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

 

通讯作者

 

关伟杰 研究员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广州国家实验室专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项目负责人、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EJM、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Nature Medicine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新冠临床特征文章是NEJM创刊以来引用次数排名第1。

*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获得2021-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终身学术成就)称号;

*连续5年获得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用学者”称号;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最佳同行评审奖获得者;

*担任ERJ Open Research副主编、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编委、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中国支扩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支扩专委会主任委员、2020年与2022年全球支扩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大会组委会委员;

*担任The 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AJRCCM等10余个SCI杂志的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