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第九届羊城肺动脉高压会议(2023)暨肺血管病诊疗学习班成功举办
发布: 2023-06-15

    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血管学组共同主办的第九届肺动脉高压羊城高峰论坛2023暨肺血管病诊疗学习班,于202363日至4日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并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南山呼吸公众号进行直播,并提供直播回放,以满足广大参会者的需求。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从事肺动脉高压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知名专家,包括钟南山院士(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董尔丹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Gregg L. Semenza院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王健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春丽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卢文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探讨了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肺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议程充实,交流深入,为参会者带来极大的收益。 

    本次会议在隆重的开幕仪式下拉开帷幕。首先,大会主席王健教授发表简短开场致辞,对支持和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和同道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冉丕鑫教授介绍了羊城肺动脉高压会议的发展历程。接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挪富教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建设历史、取得的成就、人才队伍、优势学科群、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和临床科研平台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这些精彩的致辞和介绍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了本次会议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力和成就。

 

 

肺动脉高压羊城高峰论坛

 

    开幕式后紧接着进行的是肺动脉高压羊城高峰论坛部分,担任本专场的主持嘉宾有广州实验室冉丕鑫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卞劲松教授、广州医科大学付晓东教授、中南大学胡长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建国教授。

 

    首先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院士为大家带来《浅议医学科学研究的牵引力和驱动力》聚焦肺动脉高压基础和临床进展对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专业关注的前沿工作进行交流和讨论,董院士从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和牵引力两个维度阐述科技创新的特点以及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也引发我们大数据驱动医学研究结构优化的相关思考,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医学科学研究结构优化发展趋势。

 

 

    接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健教授分享了《Piezo1参与肺高血流量致肺动脉高压分子机制》,详细阐述了Piezo1致病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其团队研究发现钙稳态失衡是PASMCs(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关键因素,以及Piezo1的上调可能参与LPAL-PH大鼠右心室重塑和纤维化从而导致肺血管阻力上升进而引发肺动脉高压。

 

 

    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Gregg L. Semenza院士带来《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Oxygen Homeostasis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详细讲述了HIF通路突变导致红细胞增多症血栓形成和肺动脉高压三联征的分子机制。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袁小剑教授带来《Mechanosensitive Cation Channels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的讲座,详细讲述了机械性阳离子通道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文菊教授就唾液链球菌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汇报,其团队研究发现气道滴注唾液链球菌可以造成肺动脉压力升高、肺血管增厚等肺高压病理改变,其机制可能与肺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增加有关以及气道滴注唾液链球菌也可能通过肺-肠轴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圣利亚哥分校史允中教授分享了《Protein Ubiquitination and Deubiqutination in Endothelium: Implication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详细解析了ACE2磷酸化和去泛素化增加了内皮NO的生物利用度以及BRCC3通过其对ALK2的去泛素化来纠正BMP信号传导,从而重新平衡与肺动脉高压有关的BMP/TGF-β通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胡清华教授分享《缺氧相关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表达变化的趋势与时程特征》,详细讲述了基因组染色质可及性和肺动脉高压的基因表达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范粉灵教授汇报《反弹琵琶 关心PAH的左心损伤》,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与左心损伤,左心损伤的证据及评估,以及左心损伤保护及治疗探索三个方面探讨了肺动脉高压的生理病例改变以及治疗。

 


 

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专场

 

    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邓伟豪教授讲述了《TET2在肺动脉高压的潜在作用机制》,发现TET2是调控VSMC表型转换的关键机制,以及TET2miR-22-3p的直接作用靶点,揭示了TET2在肺动脉高压潜在的作用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分享了《补体活化促进CTEPH发展的免疫机制研究》,认为CTEPH患者血栓组织局部存在补体系统的过度活化,CTEPH慢性血栓局部补体活化可导致补体消耗,外周血C3C4等补体成分减少,外周血C3C4水平降低可以作为CTEPH临床初筛诊断的标志物,CTEPH中补体活化形成MAC,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同时促进了巨噬细胞在血栓部位的局部浸润和 M2型极化,C3可能是CTEPH的潜在治疗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吕安康教授讨论《再谈雌激素与肺动脉高压》,通过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发现DHEA(脱氢表雄酮)雌激素前体改善大鼠低氧所致右室重构以及对重度PAH有治疗左右。

 


    接下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萧镭教授带来《Recent advances in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research》。让大家了解到近年来美国关于肺血管疾病研究的主要进展。

 

 

肺动脉高压临床诊疗进展专场一


    本专场主要是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担任本专场嘉宾的有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晓颖教授。

    首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媛华教授分享《肺部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认为西地那非不建议用于ILD-PH患者,吸入曲前列尼尔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与ILD-PH的靶向治疗药物,脉冲吸入一氧化氮很有希望成为PF-PH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北京安贞医院万钧教授讲述《运动性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的思考与研究》,认为ePH有赖于运动中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数据,运动负荷右心导管可发现早期肺血管疾病、隐匿性左心疾病;评估运动过程中心肺功能,运动负荷中mPAP-CO多点拟合直线斜率更好地反映临床功能,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曹进教授分享《超声心动图在评估ACHD-PAH手术指征中的应用》,研究发现ACHD-PAH手术适应证的判定应基于血流动力学基础上综合多参数,超声心动图是PAH筛选和临床随访的首选无创检查工具,基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预测模型有利于ACHD-PAH患者RHC前的筛查和疗效判断,AI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其优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春丽教授讲述《2022ESC/ERS指南更新: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治疗策略》,研究发现PAH治疗流程已做重大修改,强调了心肺合并症的重要性、诊断和随访时的风险评估以及联合治疗的重要性,起始治疗按是否有心肺合并症分为两类,有心肺合并症的患者起始单药治疗,无心肺合并症的I/H/DPAH CTD-PAH,初诊采用3分层风险评估,低危、中危均推荐 ERA联合PDE5i,其中高危或重度血流动力学损害者初始联合治疗,需包含iv/sc PCA在内的初始三联治疗,无心肺合并症者复诊时采用 4分层风险评估,低危 维持初始治疗;中-低危 序贯联合司来帕格或换利奥西胍;中-高危 加静脉PCA

 


肺动脉高压临床诊疗进展专场二


    经过短暂的休息,会议来到了第二场,担任本专场主持嘉宾的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玮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傅应云教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沈慧教授。

    甘肃省人民医院曹云山教授带来《纤维纵隔炎导致肺高血压研究初探》,通过纤维纵膈炎的病理特点初步研究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和机制。

 


    上海肺科医院王岚教授分享《肺动脉高压的遗传和影像学表现》,先通过一则病例将我们带进肺动脉高压影像领域,通过影像学特征研究发现BMPR2突变与肺动脉高压影像学表型存在一定关联。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章锐锋教授讲述《对PVOD之认识与再认识》。他深入探讨了PVOD临床表现,并分享了他的治疗经验。章锐锋教授的研究为临床医生对于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的指导,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病例讨论


    接下来由江倩副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一例终末期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本次的讨论专家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春丽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黄晓颖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玮教授、 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傅应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陈纪元共同参与。

 

 

64日线上会议

 

    第一天的会议圆满结束,第二天大会采用是线,会议开始前大会主席王健教授进行了简短的开场致辞,接下来荆清教授担任本场的主持嘉宾。

 


    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的沈节艳教授为我们带来《AI预测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认为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在助力心血管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基于胸部CTAI模型和联合临床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高,说明基于AI的影像组学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定量方法,用于常规成像方式的补充以辅助临床决策,最后联合逻辑回归的AI模型计算分数可预测肺动脉高压患患病概率并可作为患者风险评估分数。

 


    接着由杜军保教授介绍下位汇报专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良地教授分享了《锌与肺动脉高压及可能机制》。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锌在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并发现锌可能对肺血管重构和炎症反应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探讨锌的作用机制,更好地了解其在肺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满祥教授介绍接下来的汇报专家。



    接着广州医科大学的梁书鑫副教授讲述《IL-18和细胞自噬在肺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该研究通过检测COVID-19患者内IL-18的水平,在spike protein诱导的动物模型中IL-18BP阻断IL-18介导的心肺炎症和损伤,促进mitoROS产生诱导IL-18活化,提示COVID-19发生中IL-18可能是治疗心肺血管损伤的新靶点。

 


    李满祥教授做出精彩的点评以后,交给下一位主持嘉宾程哲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分享了《肺血栓栓塞症的基因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他的研究从基因组学角度探索了肺血栓栓塞症的遗传特点,并探讨了易感基因研究对于精准化血栓风险评估具有潜在重要的临床价值。这些研究启发了科研学者们对于该疾病治疗和评估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肺血栓栓塞症的遗传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为精准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有望为肺血栓栓塞症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研究员张晨婷博士担任主持嘉宾介绍下一位分享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王涛教授讲述《肺动脉高压的肠道及气道菌群特征》,经研究发现肺动脉高压有其特征性肠道、气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可以缓解肺动脉高压,合成代谢物TMAO是肠道菌群影响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方式,抑制TMAO可能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策略。

 


    接下来北京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带来《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诊断》,为临床医生和肺动脉高压领域的科研研究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这些指南包括肺动脉高压的标准分类、诊断和评估方法、治疗方案和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指南的制定和推广将规范化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有助于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程哲教授做出精彩点评后,转交给下一位主持嘉宾内蒙古医科大学徐磊教授。徐磊教授介绍的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婷博士。

 


    王婷博士分享题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与上呼吸道菌群的研究》。她们发现相对于健康儿童,CHD-PH患儿上气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而链球菌属、罗斯氏菌属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对于CHDCHD-PH患儿上气道奈瑟菌属和罗斯氏菌属丰度升高。对于成人肺高压患者,先心病相关肺高压患儿亦显示独特的气道菌群分布特征。在CHD相关PH中,特定气道菌的丰度与心脏彩超指标明显相关,并且可能与不同的PH严重程度有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宁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介绍下一位汇报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的杨凯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肺动脉高压实验动物模型的新进展与新思考》的演讲,他的团队发现在大鼠中通过上气道摄入唾液链球菌可以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这为研究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发生和动物模型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此外,经过治疗后抗生素对唾液链球菌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外,丝裂霉素或顺铂可通过诱导肺血管内皮细胞DNA损伤积聚诱发PH,而范可尼DNA修复通路异常则可诱导自发性的PH和肺血管重塑,同时也可以促进丝裂霉素或顺铂诱导的PH和肺血管重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积凤教授介绍下一位汇报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陈豫钦副研究员的讲题是《慢性阻寒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风险评估和生存预测的多中心研究》,这项研究通过开发验证了一种无创的预测COP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列线图模型,并确定了该模型包含6个独立预测因素:NYHA心功能分级、三尖瓣反流速度、右心直径、性别、红细胞计数和NT-proBNP。研究表明,这种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应用价值。这项研究对于预测COP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疑难病例讨论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个阶段,接下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文亮教授汇报《天之东隅,收之桑榆·右心导管“缉真凶”疏而不漏》。郑大一附院程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积凤教授、徐磊教授进行了相应点评和精彩讨论,会议圆满落幕。

 


    最后,大会主席王健教授进行简短的会议总结,本次举办的第九届羊城肺动脉高压会议得以成功举办,离不开参与者和组织者们的共同努力。在这次会议中,肺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等方面得到了许多著名专家的探讨和分享,为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此会议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交流平台,推动学科进步。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羊城会议的举行,希望能够再次为大家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学术内容和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