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亲切接见获奖代表并颁奖。我校冉丕鑫教授作为获奖项目主持人参加了颁奖大会。
冉丕鑫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冉丕鑫、周玉民、王健、钟南山、郑劲平、陈荣昌、罗远明、卢文菊、康健、巨春蓉。这是继2005年钟南山院士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我校又一项目获此殊荣。此项目也是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广州市唯一获奖项目。
首个多中心大样本慢阻肺调查发现40岁以上患病率达8.2%
该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人群调查,首次准确揭示了我国慢阻肺的流行病学状况。研究选取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西安、重庆等地,随机调查了25000多名40岁以上的人,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相关流行病学状况为我国制定慢阻肺防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卫生部2012年正式将慢阻肺纳入我国重点防控慢性疾病,并根据该研究结果,制定了将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控制在8%以下的目标。
首次揭示生物燃料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元凶
该研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和人群干预实验,首次阐明生物燃料是我国慢阻肺的重要发病因素,阐述生物燃料导致慢阻肺的机制,为慢阻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生物燃料的使用非常普遍,全世界近30亿人生活在以此为能源的环境中,远远高于暴露于烟草烟雾的10.1亿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中,更有90%的人使用生物燃料。而中国农村地区就有高达83.1%的人暴露在生物燃料的危害中。
相关成果论文《厨房烹饪(生物)燃料和通风状况改善对肺功能fev1和慢阻肺发病率的影响:为期9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评为国际环境流行病学会2014年度“环境流行病学最佳论文”(每年度仅1篇)。此论文奖项自2008年设立以来,我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首次发现老药新用途,可节约85%的治疗费
在治疗上,该研究发现含巯基抗氧化药物治疗慢阻肺的作用,证实了茶碱等药物治疗慢阻肺的效果,为中国慢阻肺患者提供了有效、安全、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含巯基抗氧化药物羧甲司坦,对预防慢阻肺的急性发作有重要作用,发作率减少24.5%,且无明显副作用。近期,该研究团队发现,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目前,上述药物治疗慢阻肺的研究成果,已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
值得一提的是,羧甲司坦治疗慢阻肺每年的费用仅为国际常规标准治疗的15%,以该药物治疗,每人每年约能节约3670元。若减少一次急性发作住院,则可节约11000多元。
该研究还首次发现茶碱能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延缓首次急性加重的时间。其价格便宜、服用方便,每粒只需几毛钱。
首次研制符合国情的慢阻肺社区综合防治模式
该研究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慢阻肺早期筛查方法;通过前瞻性人群研究,构建了慢阻肺综合防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慢阻肺综合防治提供重要参考。由于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仅有不到25%的患者曾主动就诊。且基层医院肺功能检查普及率低,仅有6.5%的患者进行过肺功能检查。中国目前只有35.1%的患者曾被诊断为慢阻肺,造成其诊断率和治疗率都远远低于实际患病率。
研究发现,呼气峰流速和慢阻肺简易筛查问卷在慢阻肺初筛中具有重要意义,操作简单、费用较低。该项目还研发了一套适宜社区和基层医院应用的病情初步判别方法。两种方法相结合,可在广大基层进行初步筛查。
该系列研究共发表论文221篇,其中sci收录70篇,获发明专利3项,其他知识产权7项,获得部/省级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有关研究结果被国际顶级医学杂志nature、lancet、jama等正面引用。研究结果为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慢阻肺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成为我国制定慢阻肺诊治指南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全球慢阻肺防治指南(gold)和美国胸科学会制定慢阻肺相关的公共政策文件所引用。
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慢阻肺的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课题组继续在探索构建慢阻肺的分级管理和双向转诊体系,进一步提高慢阻肺综合防治水平。
据悉,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