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囊性纤维化呼吸道上皮细胞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学术讲座
发布:广医一院 2016-04-29

413日下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唐潇潇博士进行题为“囊性纤维化呼吸道上皮细胞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的学术讲座。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常务副主任陈凌教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郑劲平教授,以及来自院内外的多名科研人员参加本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陈凌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唐潇潇博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囊性纤维化的最前沿机制学研究进展。她从囊性纤维化早期气道清除细菌能力下降的问题入手,逐一分析了若干种可能的原发性因素,包括黏蛋白含量、细菌负荷、非挥发性物质表达量、气道表层粘液厚度、抗菌肽表达量、气道表层粘液PH值的改变,通过系列实验证明了气道表层粘液PH值是最关键的靶点。气道表层粘液PH值的下降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粘液的粘稠度增加、细菌清除能力下降(存活细菌的比例增加)等。更为关键的是,粘液中碳酸氢根浓度下降、粘液糖基化程度的变化、PH值改变后导致黏蛋白二硫键数量的改变、非挥发性物质表达量、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的改变均不能有效地解释气道粘液的粘稠度增加。这些发现均强调了在临床上通过改变气道粘液的PH值(如采用高渗盐水、肝素雾化吸入)均能够降低气道粘液的粘稠度,从而改变粘液的静电带电量。

 

 

 

唐潇潇博士的系列研究具有重要的新颖性(首次采用了镀金膜片免疫吸附细菌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灭活度、使用改良方法采集气道上皮的微量粘液、使用高效质谱仪测定粘液的糖基化程度等)以及临床价值(从分子学的角度论证了改变气道粘液PH值的潜在临床治疗意义)。此外,使用刚出生的CFTR-/-小猪模型,唐潇潇博士首次论证了气道粘液PH值改变是囊性纤维化发病的原发性病理生理学基础,对今后研发新药物以干预呼吸道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均提供了新思路。唐潇潇博士的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杂志上。

本次讲座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会议上钟南山院士提出了两点希望:1)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把前期的动物模型发现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科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的良好转化研究平台;2)今后需要更好地把干预气道粘液PH值与使用含硫氢基化合物(化痰药)治疗慢性气道疾病有机联系,利益研究的最新发现造福临床患者。

参会人员均表示收获颇丰,能了解到囊性纤维化的最前沿机制学研究进展。本次学术讲座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