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现状。
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重要漏洞?
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建议。
张冬莹,姚弥,刘曼玲,等. 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特点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控策略分析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1):1383-1386,1392.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98.
作者:张冬莹,姚弥,刘曼玲,郭发刚,吴江,王宝记,肖宝军,徐静,赖艳梅,郑劲平
通信作者:郑劲平;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城中村;基层医疗卫生;防控现状;策略建议
城中村因其空间环境、人口结构特征、跨区域流动的特点容易发生传染病的聚集性暴发,是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薄弱且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但业界关于传染性疾病在城中村的防控研究鲜少。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检索、舆情分析、基层疫情防控人员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总结城中村疫情发生特点及防控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漏洞,探索适合于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举措和相关建议。
(1)摸底排查量大面宽,是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没有严格闭环管理,病毒携带者未被及时管控,存在疫情传播扩散风险;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工作不到位,院感发生风险大;
(4)属地管理原则在排查密切接触者环节存在漏洞,对于生活与工作场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只排查其生活场所容易导致工作场所的次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被感染风险未被及时排查而扩散疫情;
(5)超负荷工作成常态,凸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缺口大;
(6)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居民麻痹大意,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人群聚集现象屡见不鲜,健康教育仍需深入并强调居民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在满足条件的城中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热哨点诊室,在城中村通过街道办或村委会宣传发热哨点诊所接诊,提高居民知晓率,以便按需就近就医。
基于城中村居民尤其是流动人口的住宿环境达不到隔离医学观察条件的考虑,在隔离酒店数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征用合适的待出租公寓作为隔离医学观察点,规范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防范疾病传播。
①加强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院感管理人员需要专人、专岗、专业,不定期开展院感管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防控水平。
②对院内所有工作人员按岗位要求规范穿衣戴帽、戴口罩及橡皮手套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充分配备手卫生措施,强调并落实医务工作者做好手卫生,并定期对其进行核酸检测。
③规范管理无菌物品、容器以及医疗废物等。
④严格执行接诊要求,坚持"四查",即查体温、查戴口罩、查健康码和行程码、查流行病学史。
属地管理原则排查密切接触者环节存在漏洞,对于生活与工作场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只排查其生活场所容易导致工作场所的次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被感染风险而未能被及时排查而扩散疫情。建议居民常住地所属区域相关部门与其工作场所所属辖区沟通,开具协助调查函,与工作场所所属辖区相关部门配合排查。
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联防联控,通过培训分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作压力是可行的措施。
②组织志愿者维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秩序,引导患者就诊,协助"四查"。
③组织志愿者不间断开展城中村街巷巡逻,宣传疫情防控健康知识,确保人员不聚集、不闲逛、不串门。
④组织志愿者参与助力绿色救助通道,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药和特殊群体就医。
⑤针对群众关心的医疗服务保障问题,为防止就医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对隔离点、封控区、管控区需要紧急就医的人员,安排志愿者驾驶专车"点对点"送至定点医院就医,并闭环接回。其他情况的患者持48h核酸阴性证明,自行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以上措施能在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较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①面向居民的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仍需深入,需强调居民是保持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提高个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风险意识。
②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
③触摸公共场所设施后的双手不触碰眼、口、鼻,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④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如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则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
⑤减少非必要出行,如必要前往,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⑥在接诊或随诊、随访的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加强居民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郑劲平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专家简介: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广州市优秀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国肺功能联盟总负责人等社会职务,Chest(中文版)《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华哮喘杂志》《中华呼吸结核杂志》《内科理论与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或通讯编委。
专长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呼吸生理与肺功能、慢性气道疾病、呼吸临床药理与临床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大数据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卫计委行业公益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主编《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呼吸疾病戒烟治疗》《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管理规范与标准操作流程》《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肺功能检查》,副主编及参编著作十余部,参与编写国家设备标准/指南/专家共识十余部,在Lancet、Lancet Respir Med、Chest、Allergy、JACI等中外文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在Lancet发表的文章被该杂志评为年度最佳论文。
张冬莹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专家简介:公卫主管医师,助理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秘书长,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青年骨干分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物联网医疗分会委员。致力于社区卫生服务与慢病管理研究,主持多项省级、市级、校院级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病专项研究,副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申请物联网医学应用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及SCI收录文章30余篇,获广东省医学科普推广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优秀奖多项。